第十二章:修真訣要

2016-06-23 作者: 開開心心小神仙
第十二章:修真訣要

修真之道,久遠而無可稱計,秘密之術,口口相傳,口訣秘要,機關竅妙,易於失傳,千年以來,古道隱沒而小道滋盛,賢德之士,學而難得,宵小之輩,工於心計,以小成為大,以皮毛為精,以淺陋為尊,淹沒古道,訣要之事,世所罕知。

餘一陋人,偶得瑕慧,暫生薄智,嘗曾教人,賢或不肖,各有所得,或生輕慢,或有狂傲,或癡無明,或旁門傾,於正修行,得正知見者十不存一,蓋餘之過也,後漸棄世,又思正修者,不能棄舍,今以粗陋之言,略說修真訣要,唯願此生,不負於人。

修真之要,重在其心,若論修心,重在其德,若說修德,當修其行,其行止合乎道要,合乎真性,必於大道有所得悟,而此大道,雖明顯在前,而眾人迷墮妄想習氣中已久,難以聖賢心性做思維見識,是故於道難悟難見。

大論其綱,修真之人,先須檢點身心行為,於平時中,能以良善心做思想,乃可以學修諸法,蓋諸修真之法,隻為超然苦厄,洞明一切理,若心有不善,有無良意,則是惡性習氣之所存焉,若此等心修行諸法,必壞身心,或害世間,非善修持者也,修真之士,當作第一禁忌之事。

複當明確何為苦厄,世間眾人,智慧淪沒,不思賢德,愛好貪欲受樂,苟且偷生,無畏生死,此等人以身心疾病疼痛為苦厄,修真之士,當思生死之事,當思聖賢之所行為,諸賢聖以有身為憂患,以有貪欲為苦厄,以有生死為苦厄,以愚癡無知為苦厄,修真之士,不可沉溺世間愛欲而忘聖賢之所教,亦不可以自心漏見猜度聖心賢意。

修真之士,當思修真之本,修真做真,真修真做,絲毫不真,非是修真,若非真修,必墮妄修,古往今來,妄修者眾,真修者少,持恒者少,懈怠者眾,忘本者眾,憶初者少,蓋因修行者多非少年修持,世心習重,須久調順,善養道心,漸退私心,年久之中,漸失所念,恒住當前,過去廢忘,是非不省,道心偏執,又失道義,是故,莫忘初心,恒如初修。

又念如今,真道隱沒,真修者潛,愛道之士,常被邪迷,道經丹書,紛紛流出,各門各派,混淆不辨,欲修之人,不分門道,至於正邪,或及真偽,亦不能辨,散修自學,豈可免疑?稍有不德,便遭困厄,若有賊心,必受苦痛,欲真學者,宜加謹慎。

修真修真,誰修誰真?何者為真?知妄者是。先養良德,後知是非,從善去惡,是真修行,身心之中,諸惡不生,至於伏惡,乃至善贏,最後純善,亦無惡情,如是修心,是真修行,所有聖賢之法,此為根本,當須謹慎。

如是修心,次第修法,於聖賢路,如雨下落,無有障礙,若非如此,當須修法之中,兼顧心德。

頌:

諸法為憑借,所得果亦然,

身心之德行,終了亦無所,

無所非無所,無可計較所,

道本不可思,辨識不可得,

妙觀清淨性,清淨不可得。

修真根本之事,不可不先說,修真之士,若欲修法,當須謹記。

修真之法,多無可數,大流差彆,亦聖賢法,諸聖法中,亦分門道,非是同門,不可同學,諸法根本,無諸分彆,諸法之行,不可不彆,修此法者,莫學他法,學他法者,莫摻此法,彼此之法,各個派彆,秘傳心要,有彆異也,一人一心,一心一法,一心之中,不可二學。

中華之地,道華微妙,諸法鹹聚,聖賢矚目,本土所傳,仙道諸法,上古之人,尊道貴德,智慧根器,直入道德,漸次福薄,智慧損缺,於是乃有心想、存意諸法,輔以修行,參玄悟道,再次之世,人心德薄,根器亦短,於是乃有修身入心,身心雙修之法,後世之中,身心根器,漸次差彆,於是性命之術,修行之道,亦為紛繁複雜。

仙道之術,金丹之法,千五百歲,遞傳如今,過此以往,皆為古道,古仙之道,聖賢所習,至真大道,世難可知,後世學道者,須修身心,漸次遞進,超凡入聖,後學至真,是故近至真者曰上,遠至真者曰下。

於金丹法,有三品成就,上者形神俱妙,中者萬化歸一,下者變化無窮,如是三品,各有諸法,得入其所。

有上品法,專心清淨,心德善慧者易入,此法於身心寧靜中,專心於虛,意識自沒,純意乃照,精亦微明,純心一處,虛靈成竅,名為開辟虛空,玄妙一竅,此竅非肉,亦不離肉,蓋因肉身精氣神所聚變現也,此竅最初,靜養身心,身心洗煉,至於深入,漸次修習,一切功夫,離於思神辨識,而識神歸元合一,身心皆調,直入無為上妙,最近至真,是為上法。

有中品法,誠意靜慮,存神寄想,略以調息凝神而收聽返視,如是雖似上妙,亦得一竅,而以前行功夫及心德素養稍次,故列中品,此法得竅,亦能清淨,先煉精氣神而入竅,以竅為中,內照於身,外通於天地,上品法初入手即得此竅,微淺而已,養育此竅,合於身心,直以天地而養道胎,全憑無為,靈心自悟,妙意無邊,此中品法,所得妙竅,難及此微,合竅於身心亦因修持而有差彆,稍須辨識時機而修,故名中品。

有下品法,誠意靜慮,意守觀想,調息凝神,收聽返視而觀想諸像,彼煉精氣而化物象,內觀得見,係心內境,亦得意照朗然,於內觀中如第二世界,亦開靈眼,得觀天地精氣顯化形象或及流轉,內觀有天地,外觀亦有信息境界景象,內修精竅而化仙胎之身,彼仙胎非上品胎,亦不似中品胎,如婦人養胎有嬰兒,彼等亦有仙胎之嬰,有靈通眼,觀察天地,多有景象,此法凶險,修持繁雜,禁忌亦多,於至真路稍遠,故名下品。

如是說金丹法中三品略事,中上二品,可以自憑德慧修學,以德慧具,故無凶險憂患,出神入化之法,雖亦可以精進入上中品,其事甚難,無師不可修,自古以來,皆為秘密傳授,多為單傳。

餘在此處,隻說略事,不作細微明說,隻為使人知見種種修行法差彆,使修真之士,不至於盲目修學而已,至於菩提道修法,亦是修真之事,當略而說之。

菩提道中,大略三乘,上乘菩薩道,中乘辟支道,下乘聲聞道,如是三種,譬如金丹三品,皮上分三,而實是一,隻因修持者根器有彆,取向有彆,意誌有彆,故有三乘分彆,明分三者,而本是一,修真之人,不可好高騖遠,亦不可輕慢高下,輕慢是修真之路,重大罪過。

菩薩修行,有因地修行與果地修行之彆,因地修行者,已發大菩提心,未證菩薩果地,如是等菩薩雖住生死,心或流浪,而誌向不壞,畢竟至於菩薩諸果地分,果地修行者,已證大菩提微妙境界,一心永住,妙清淨界,以上妙智,聚化現身,或示生死於世間,或以尊相親近諸佛聖尊而宿植善根,此果地修行,奧妙難窮,世間說辭,不能儘言。

辟支佛道,有緣覺與獨覺分,在有佛法時,見聞佛法而覺悟菩提,心取自覺,名為緣覺,無佛法時,自修自悟,心住覺處,名為獨覺。

聲聞道修行,於佛法中,聞思修行,舍離五欲,消滅三毒,修行禪定,智慧圓通,諸心漏儘,離欲解脫,於漏儘處,有二種分彆,一為回心大阿羅漢,過往已發菩提願,修菩薩行,於第四禪,以上乘心,證聲聞果,一為不回心鈍阿羅漢,於第四禪,定慧不圓,窮四空界而滅儘,雖得解脫,不得妙慧。

略說四種禪定及四種空定,此八種定,於三乘菩提修士,皆可以為,皆可以得,蓋因八定乃共法,外道旁門,皆可以為,當知,禪定無善惡,修者心有著,如是而已。

於四禪定前,尚有三種定境界,修持者當須分明驗證,所謂粗定、細定、欲界定,靜者不亂,定者不動,粗定即粗念安住,此乃初學者收心安身而調息於身心安然,初得念住,至於純熟,可以細微念想安然不動,修習純熟,諸欲意心,能得不動,於是名為欲心界定,此時身心皆可以安住不動,初離欲身,得觀離欲心境,諸漏心於此不動不轉,恒轉善淨之性,故名初禪定。

於初禪定中,諸漏不動,淨心尚遊,覺觀心境,雖可一心不亂,尚為粗淺,初禪粗住已,善加修習,後得正住,複次善修,當得圓滿,於初禪圓滿後,覺觀喜樂,及一心之性,漸次明淨,於是能離覺獨觀,所謂觀者,如仙學者得返照之明也,此明有次第,漸次明淨,非世間明,初禪圓滿而自在遊心,覺心離已,入住二禪定中。

於二禪定中,粗漏已伏,喜心漸平,觀心亦微,經曆初住、正住、圓滿、自在四種次第,於是離喜,無覺無觀,身心一合,獨處妙樂,入住三禪定,此中亦有初住、正住、圓滿、自在四種次第,於三禪定圓滿,有二種路,一者慧光圓通,得善妙果,入自在遊,趣第四禪,二者慧光雖明,而不圓通,自住無想境界,雖求清淨,不得清淨。

四種禪定,定慧均等,故名禪定,是故修此四種禪定,善養慧性,發明智德,第三禪定時,心慧圓明,受極妙樂,能於一時,暫舍我執,以其住樂,是故不能永處離我清淨,雖暫似滅儘,而實非滅儘,第四禪定中,心舍苦樂,念恒清淨,若慧圓明,則於此中得離欲清淨解脫道果,若慧不足,尚需修圓四禪境界,若複不能滅儘解脫,則入四種空界定中,此中定多慧少,儘乎四空定而得慧圓解脫,難味無上菩提妙理,故其智慧雖似無儘而實粗淺。

如是四禪定境界略說,四空定則不說之,何以故?若人能熟修四種禪定,於四禪定得自在遊戲,複能修持淨善之心,能於大菩提一切智成就起淨欲,則善能行入菩薩妙行中,亦能善見四種空境界定,若慧明圓淨,乃至滅儘定及種種菩薩妙三昧地亦能善修得見。

四種禪定,各個皆有定相,修學者常以經中所說種種禪支辨彆境界,而實修行時,諸禪定境界差彆雖大,而修學者常難修滿諸禪而入後定,於是禪定次第修行不圓,智慧不能均發,故不能以四種禪定而自知所修所得成果。

自修自學禪定者,常旁聽途說,以為得四種禪定即是得四種聲聞道果,荒謬至極也,修四禪及四定,乃修無量福德也,至於慧性,非定所能予,是故四禪名禪,四空名定,定慧均等曰禪,定多慧少曰定,四禪須各個修圓滿,方能得其圓慧。

頌:

初禪慧未圓,二禪亦不圓,

縱得八種定,慧心不滅儘,

自以為有果,而實果亦空,

若有果可得,佛即有所說,

而實無所說,道果皆假作。

多有人貪求道果而修禪定,若心有貪,離果則遠矣,心中無果,乃真道果,心思道果事,而意不留之,如是名真果,智慧雙運者。

譬如初禪諸漏不動,若能時時處處,身心之中,諸漏不動,即為初果須陀洹,乃名為入聖流行者,此中有二種路,一種降伏自心貪嗔癡,欲離世間,以出世心修持初果,此聲聞正修行,二種自伏三毒,明見善惡而不發出世心,以清淨心而住五欲世間,不厭不戀,此雖得初果心,而非初果行,餘外三果,亦複如是。

說菩提道禪定之事已,複說金丹法中靜定之事,金丹法中,亦有諸靜定境界,類同禪定,非是禪定,仙道法與菩提道法,根本是一而行法非一,不可混淆,可以借鑒,不可複製,譬如丹士初學靜定時,必當調息凝神,收心攝性,不論三品,皆須收聽返視,三品之中,若無內觀內照,若無內明,皆不入三品之門,內明有二種,一者心明,二者精明,心明朗然而不可見,精明絢麗而有所觀。

收心聚精,自然虛明,上品入手,直入虛靈,二明同現,妙不可言,中品入手,多以精明先現,後發心明,而後雙明合一,遂化道竅,煉氣合神,煉神於虛,竅中玄妙,無竅之竅。

讚:

此竅本不有,無中生有耳,

將竅歸於虛,無中產妙有,

妙有真空性,真空煉神形,

中品法如是,非上亦非下,

可以入上下,上下可同之。

頌:

於粗淺靜定,調息以凝神,於細微靜定,收聽與返視,

於欲心不動,初入靜定地,此定有深淺,精氣神微彆,

初靜定深行,精氣神微明,三品神仙法,皆有一陽生,

水火生元精,元精可退病,三關複三關,三品法各演,

或內照妙竅,或內觀妙像,其照有粗細,其觀有深淺,

三品法有彆,後天與先天,三元歸真機,全是破妄時,

真人皆真人,道胎各有分,身為紫河車,內養孩兒已,

或身即孩兒,父母是天地,得一皆得一,一亦有粗細,

功法與心法,須要二合一,修功助煉心,修心亦修功,

道眼觀世間,各各亦分彆,或見種種信,或觀種種息,

或見世間淨,或觀世間濁,各以各心地,見世間境地,

大道不思議,一亦離於一,有言論天地,天地無言戲,

一切智成就,成就於慧地,智慧心所化,當尋心根蒂,

小乘歸於一,中乘觀其一,大乘不思議,離一離觀一。

金丹法中,道竅之要,甚為關鍵,然而三品法中,各有分彆,道竅有粗細深淺,不同境界,不同認知,修真之士,當須謹慎,莫被知識所障礙,欲於真修,當尋明知識,當尋明人,重中之重,當須尋自心之德性,心內無德,或無宿福,修必無成,或反遭禍,性命大事,謹慎為之。

丙申年三月十八記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