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答疑略記

2016-06-23 作者: 開開心心小神仙
第十五章:答疑略記

【播報】關注「起點讀書」,獲得515紅包第一手消息,過年之後沒搶過紅包的同學們,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問:請為我詳解自然之道。

答:人心,仁義禮智信,五心之華有二,一為陽,一為陰,陽者為正,陰者為邪,邪者名賊,故名五賊;人有五賊,滅其賊性,不滅賊體,如是賊乃為臣,可以為用,人得五華,可以養元;五臟精元,亦有陰陽,陰中乃有正邪,陽中亦有正邪,陰元中五賊氣盛,五精勢微,陽元中五精勢大,五賊氣微。

問:如何禦臣?

答:在乎一心,善用五行;此心即心君,心君之下,尚有心臣,而餘四臟,不有君也;蓋因心君通神,故心有君,以神為體;君之臣,若德性深,臣為君之師,乃維護君者;若君德薄,臣為君之友,與君同列,不善之始也;若君德微,臣為君之臨,不相親善,更無規矩;人心有德,其德有性,純樸之性,乃為天真。

心臟有陰陽二元,陽為心君,陰為心臣,心主神明,於是心臣可以等列四臟之陽臣;陰心性劣,好墮,易逞威風或弄機巧聰明,人不修德,則為陰心遮陽,亂臣奪君,自以為君;修心之中,保養正陽心,滅除陰邪心,實是滅劣根性而已。

陽心本靜,性主無為,通達神性,智慧天真,若棄私欲,則三毒滅,陽心孩童,天真自現;陽意無為,通達神明,以神性通達五臟,五臟諸臣,精華不斷,五臣朝心,名為歸元,實是歸合天真神性;陰心奪主,即欲奪神性也,若彼奪神性,則五元皆為之受損迫害,恣情貪嗔癡而無約束,於是墮落,夭亡而死。

陽心純真,專性靈靜,若人幼年時不能修養陽心純真,陰心便漸入主位,諸欲漸增;陰心性劣而好掩飾過罪,不樂無為;心尚如此,何況四臣,四臣之陽亦被陰性所亂,恣情於欲,不尊天心,如是自身必病,心亦惑亂;四臣不得天真神性滋養,而受陰心之指令,是故世人多沉迷爭鬥鄉中,執迷不悟,離道失德;履踐天光,呼吸育清,不但於身,亦用於心也。

問:學修道者當如何處世?

答:學道者,當適誌於世間,若不適其誌,則違修行之願心,恐於妙理不得悟入,至於安隱,亦不得住;是故初學者當常習聖賢文章用以洗心養性,心得純安,可以煉身。

問:何謂適誌?

答:適其誌也,有誌向於世間某事,即去行,萬事皆可以從道,從事世間萬事而不忘道,即名道心;遇事即應精進,不當退縮,若此時不能精進修功,則從此事上領悟如何更能親善於道,心莫以為何等法易為道,應以自身之事而參悟如何能近道;若誌趣欲入世間,則在世間所誌趣處親近於道,未有離道之事,若心精進,時時處處可以洗心,可以修養道心。

問:說起適誌,吾有一事不明:吾意欲心理學,為世人排憂解難,然不知從何入手。這邊既沒有學修心理學的,大多數人又持觀望不信任。

答:心理學乃六根辨識中意識辨識,於六根識理不儘不全,尚不得自明,如何照明他心?若不入靜定,則不明五根與六根之差彆,亦不測意根之中複有意根識心;意識之思,層層遞進,常人不修自心,亦不修身,是故平生所用思識隻在粗淺層次,以意識辨識行為差彆法,或移情彆思,或尋見心思,終究不測心識,縱見心識思維,亦不能自已。

若以心理學識,當常做思維,常觀常照,常覺自心所想,乃有些微定性,以其定性可以攝想,如是名為除心理病,而實此法,不除病根;彼等學識者,以其思維心識而成見識,恒持此意,乃發定性,定性識心,名為定心,彼等以此二定自持自心,似乎常心,而實自心病性猶在,彼等以定性在,故不犯病。

若彼學識者以此法為人解心病,一不解根,二恐誤導,三者自傲,若能善修其德,尚可以善終,蓋因彼等不信因果,自說因果,不信生死輪轉,妄言之罪,罪在其心,心認短識,說為真本,謬之深也。

問:敢問如何“安神聚魂魄”?

答:若能誠意靜坐,安止身心,思慮歸靜,安然不亂,其時則神明自在,神明安靜而心君明達,意根朗然而照五元,心君居主,四臣得天德真水灌溉,自然歸心,於是五氣歸元,名為安神聚魂魄。

何為天德真水,即神明也、亦名元神,乃一元之氣所生第一氣性也,如是名之為天德,真水者,以其能養育形神故名真水,似乎一氣而實非一氣,先天一氣,在人身中,雖發百萬分之一,亦足初修矣。

問:可是如果魂魄缺失呢?在魂魄不完全的狀況下又該怎麼辦?

答:若能誠意懺悔失德過罪,默念聖賢,誠心悔罪,然後誠意靜坐,安止身心,片刻之間,魂魄即回,若先天魂魄氣量不足,則須漸次修養而滿足。

問:魂魄的能量又該怎麼填充呢?

答:若有失德而魂魄氣量被損,可以誠意懺悔之法,若先天缺陷,則以德性修養,開朗心神學習靜坐,不久之中,必得充足;若失德而魂魄氣量損,以向聖賢誠意懺悔過罪故,雖千裡萬裡,魂魄氣量,一時即回;若先天所缺,則以善性入靜定中,修養精元,通達神明,修持完好,反掌之事耳。

問:要向哪位聖賢懺悔呢?我的恩師可以嗎?

答:應向大德聖賢,過去以來所有你自覺親近者,有師門者,宜向祖師行懺悔。

小論:一世一個身心魂魄,魂魄如人手足,隻是精神身的一部分而已,何況有的人死後,天地劫滅,再次出生就是另一個天地世界了,隻要不是天生的癡傻,心識心神正常的,就算是常人。

丙申年三月廿七日答疑記之。

——

道功、禪功,如是二種,汝等自以為有諸相,取相說法,取相修法,豈為正道?

性光之說,在金丹南宗有此說,北宗無此說,彼說性光,即元神之光,此光無可見,若有白光或閃光,皆非元神光,無見色而明,不見光而明,此為彼等所說性光。

所謂明心見性,乃禪宗之說,彆宗所說見性,實與禪宗所說,相差甚遠,所有算數譬喻,不能比量差距。南宗亦有慧光之說,彼等亦說慧眼,彼等慧眼,乃內觀見象之靈眼,門頭光影圓光現而已,與菩提道所說慧眼天差地彆。

道功、禪定,二種法實難兼修,若過去未學禪定與道功,一心隻修自所知法,則不能兼備,若前日修禪定,後日修道靜,則二種乃為混修,混修之人,譬如二馬引車,分向而行,車必損壞,無有他果。

靜定之法,亦有差彆,南宗北宗,雖根本精義無彆,而法相有彆,至於後代,乃有東西南北中等派彆,一派一法,非可同修,便是道靜,亦難同修,何況道、禪?

若欲實修,當攝心性,心取自心,莫取他心,以自心所感而修,自有所悟,證自所悟,自有所得;莫專於知識名詞理論下功夫,當修持心德身行,若身心平和,此時乃可以真修,若身心不平不和,所修之果,亦如夢幻,身死得福,無有道境。

莫執迷於修行法,修行法因眾生心病而有,若汝無此病而修此法,則為盲修;譬如意守,譬如安般,譬如存思,譬如觀想,若汝身心安止即得安寧,何須修行此法?汝若轉修此等法,則為瞎練。

問:書上曾說,大道恒常,心作苦海,法為舟楫,岸名無求,若是無法,何以過海?

答:心即是海,無求是法,若真無求,便是彼岸,修心至於無求安然,便是修行之法。

汝等道性,本自圓滿,而汝等心,非是圓滿,是故心同道性,修自心合道性,便名修道,汝之道性,豈用修行?但將汝心合道性,便是真修。

自知自心有病,精進取法修行,自愈自病,至於無病,便是圓滿,故名心無所求而能精進。

問:此說,類於佛性……

答:佛性即是道性,教派分彆心執著深重,德性如何能成?若汝身心純淨,是上善根器,自修自悟,可成此法,若入此法,便超越世間修道之法,乃為無師之法;若以世間修道之法,不能測量此無師之法,蓋因此法是諸法之根本,諸法為其所生,孩童不能知大人心,是故世間修道法,不測無師法。

說當下時無當下,當下演化三世夢。

夢即是明明即夢,夢中自明明自夢。

若常知足,便是無求,以此養心,身便歸道。

心口如一,易知難行。

於大幽暗,當取少光而行,若驟然見日,目則盲矣,尚不見路,何以前行?是故以漸淨之法而修身心,亦為善道。

身如遠行客,心永無休歇。

身身相輪轉,心依性聚身。

問:請教,修行煉心會有反複當如何,有時有所悟而空靈,一段時間後又**多了些?

答:修道之人,欲超越無明之困,修行身心,其將離困時,則如人在水,欲離水時,頓時沉重,此乃脫困之前因,水性之黏纏,亦是魔來拉扯,故當持心謹慎,精進而出,若心退轉,頓回水中,又覺輕鬆,而實非無困。

譬如有人發心修道,欲離世間,彼等頓時則遇種種困難,若彼心退不修,困難則消,亦如欲出水者,頓覺沉重,若能奮力向上,漸得出水自在;世間迷人,困在水中,恣情悠遊,水深火熱,漸不得出,水沸之時,一時俱死,名為生死劫。

頌:

若於順境中,莫沉墮安逸,

安中有不安,思不安得安,

目光須長遠,勿迷於眼前,

溫水煮青蛙,溫泉即死泉,

若道心誠堅,妓院如道院,

善性與惡性,汝本性而生,

善惡皆汝身,但有取與行,

心真則德真,德真則道純,

或善或不善,不離汝心本,

將善惡為臣,汝心自為君,

駕馭陰陽法,一性即一心。

後注:

餘嘗聞在世真人言:欲修其德,重在煉己,何為己?戊己是也,戊己之性,在脾屬土,戊土屬正陽,己土性陰邪,土主人之信性;子曰:人無信不立。修真之人,無信亦不得真,是故煉化無信、失信、背信之心,便是煉己,煉化陰質之土,則正陽信土乃立,而土性則全矣。

丙申年三月三十日答疑,四月初六日後注。

Ps.追更的童鞋們,免費的讚賞票和起點幣還有沒有啊~515紅包榜倒計時了,我來拉個票,求加碼和讚賞票,最後衝一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