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春筍 第二十三章 五世同堂

2017-06-11 作者: 紅辣椒青辣椒
第一卷 春筍 第二十三章 五世同堂

”六月天氣熱,扇子借不得,雖然是朋友,你熱我也熱。”

我看著小團扇上墨汁未乾的大字,放下毛筆,很牛氣的念了一遍。

這把扇子是我花了二個中午的時間才編織好的。砍竹子,剖細條,削毛邊,將青篾和黃篾橫一條豎一條精心編織出一個個小方格,然後包邊,上手柄,當這把小巧的散發著竹子特有清香的竹扇做好後,我興猶未儘,找出墨汁毛筆,在扇麵上畫了一株蘭草,又在另一麵寫上了這首流行的打油詩。

我滿意的看了看,覺得還行,擺好剖好的小竹條,準備再接再厲,再編織一把扇子,給親娘和美玉姐一人送一把。

今年的氣候有些反常,夏至才到,天氣就特彆熱了。鄉下人乘涼納暑,是離不開扇子的。親娘她們房子裡,隻有一把關伯娘家的舊蒲扇,我編織二把竹扇送去,不管好不好,總是我的一份心意不是?所以昨天中午我將以前父親做篾匠時的工具翻出來,在屋前坎下的叢竹蓬裡砍了一根叢竹,又鋸又剖的乾開了。

我喜歡自己動手做一些小玩意。這可能是遺傳於父親。父親未招工去煤礦前在家裡會好幾門手藝。木匠,篾匠、泥瓦匠、鋸木匹的活他都能乾。當然不是很精,半桶水而矣,精細的家具他是做不來的。他未拜過師,當然肯定偷過師,也得過村裡前輩和好友的不少指點。譬如座山雕曾三紅父親曾慶虎是篾匠,胡漢三劉得勇父親劉老滿就是木匠。他們都指點過父親的手藝。

受父親的影響,我打小就對他那些刀斧刨子感興趣,沒事時喜歡弄一些木頭竹子什麼的把把戲戲自己玩耍。我家裡刀、斧、鋸、刨那些個工具齊全,父親又不在家,任我折騰。彈弓、木槍、裝有三盒軸承能坐人的木頭小車等我都有做,用竹篾編扇子,自不在話下。我偶爾也會想,長大後我該做那一門手藝呢?木匠或者篾匠?

說起來我們杏花村可是個方園有名的工匠村,但凡鄉間的匠人,我們村幾乎都有。像木匠、石匠、篾匠、裁縫匠、油漆匠、泥瓦匠、補鍋匠等等。

這樣說吧,我們村總人口才六百多人,但各類工匠手藝人加起來總有四、五十位。這是指能憑一身手藝行走四方的師傅。至於那些半通不通的半桶水就更多了,也就是說,我們村的成年男人幾乎人人都會一星半點的各類手藝。

村人們的手藝大多都是家傳的。據說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天下時血洗湖南,至使湖南大部分地方十室九空,後來朝庭下令”扯(遷)江西填湖南“(注1),至使江西和北方各地不少的人遷徏到了湖南。

杏花村地處湘西南,比鄰兩廣,真正地廣人稀的南蠻之地,不知什麼原因,聚居到杏花村的大多都是些有一技之長的工匠手藝人。經過幾百年的生息繁衍,人口日漸增多,而我們這個小山村也一直享譽四鄉。

去年暑假時我見有人用叢竹編扇子,也就試著鼓搗,很容易就弄成了,現在家裡用的扇子大多都是我編織的。

我雙手不停的編著竹條,嘴裡低聲哼唱著《水滸傳》智取生辰綱中白日鼠白勝所唱的歌謠: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喂,猴子你還在家裡乾嘛?再不走可要遲到了喲。”門外傳來胡漢三的叫聲。

我抬頭看了眼桌上的鬨鐘,一點五十,可不是?還有十分鐘上課了,我有點不舍的放下編織著的扇子竹條,出門往外走。

胡漢三貓著雙眼看了看我,也不等我,陰著臉低頭往前走。我有些奇怪,追上去問道:

”你怎麼到這邊來了?剛才去了哪裡?“

”莫去哪裡,特地拐過來叫你的。“

他家靠村北,去學校我得從他家門前過。

”看你樣子是不是犯什麼事?被你爺娘罵了還是打了?“

”沒有。“

”那乾嘛陰著臉不高興?”

”我爺娘吵架了。“

”吵架?吵麼子架?為哪樣?“

”我們家要修屋建房子了。“

”修屋建房子?好事呀,有新屋住高興還來不及哩,乾嘛吵架呀?“

”唉,你不曉得呀,修好的新房子還不定給誰住呢,我們卻要累個半死。中午我娘回家吃時和我爺兩個人為這事吵了起來,被我大伯和爹爹罵了一頓……“

我心中一黯,不再搭話。兩人黙黙的走向學校。拐過油廠,正好看見他大伯劉映國正從院子裡出來。他父親劉老滿低著頭跟在後麵,一路往大隊部去了。

大隊書記劉映國和劉老滿是親兄弟,但長相差彆挺大,劉老滿敦實黑壯,劉映國卻白白淨淨,梳著大背頭,四個兜的舊軍裝上衣口袋上總插著兩隻鋼筆,看起來根本就不像個曾經的出色木匠,倒像是區上的乾部或城裡的工人。

老聽大人們歎息”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初時不明白是什麼意思,聽得多了,自然也就明自了。這話確實不假,像劉得勇他們家五世同堂,二十幾口人同桌吃飯沒分家,這在十裡八鄉也是獨此一家,另無分號。

他們家還是在區、縣都掛了號的”軍屬“和”五好家庭“(注2),而且他大伯劉映國是多年的大隊書記,三伯是教師,他父親劉老滿是生產隊長,母親譚蘭香也是村小學的老師,堂哥劉得文更是在部隊當軍官,劉得武在大隊開拖拉機,這樣的榜樣家庭,誰會想到他們也有矛盾糾紛?

大隊書記劉映國窩了一肚子的火,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向乖巧聽話的四弟媳譚蘭香會同他頂嘴,更可氣的是老四劉老滿竟然任憑老婆和自己頂嘴在旁邊一聲不吭。氣得父親胡子亂抖,揮杖去打老四時,腳步踉蹌摔倒在地。如今躺在床上直哼哼。

操持這樣一個大家庭確實不易。劉映國已經五十掛零了,可他還在做孫子。

他祖父劉力揚老爺子已經九十多歲,是杏花村最年長的老壽星。老爺子一生好強,品性堅毅,剛正不阿,早年憑著一身出色的木工技藝享譽十裡八鄉。

父親劉承堂青出於藍,功夫純熟,技藝高超。他們父子倆是鄉鄰公認的,最好的木匠。隻是如今二人年紀太大,早已不再劈斧推創的做手藝了,一身技藝全部傳給了劉映國兄弟幾個。

劉姓是地方大姓,山外麵周邊幾個區鎮公社加起來有好幾萬人。在杏花村也差不多占了全村人口的一半。他曾聽祖父劉力揚說過,杏花村早先的時候沒有人煙,明初時最先有曾姓族人搬來此處。他們劉姓是在永樂年間才搬遷進來的,其它姓氏的人家大多是在明未清初期間陸續搬遷來的。

杏花村劉氏這一支,他們一係是長房。木工技藝源自祖傳,劉映國祖父劉力揚早年間積攢了一些家業後,在村裡蓋了這個三進大院,大大小小有十七八間房子。可惜祖母過世得早,隻有他父親劉勝堂這一個男丁。兩個姑姑也並非親生,都是後來收養的。

好才他母親爭氣,一口氣生了他們兄弟姊妹六個,而且個個健在,。隻是母親也是命薄,在老四一歲時就去世了。他們兄弟姐妹六個人全靠老爺子、父親和他這個長兄拉扯著長大成家立業的。祖父在曆經二次劫難後雙耳失聰,將權力移交給了父親後,不管家事。父親借口年紀大身體差全推在了他的身上。

如今劉映國兄弟四人都已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一大家子加起來大大小小有二十多人。大家夥都擠在老院子,勉強還可以住得下。可是兒侄輩轉眼間都已長大,馬上就要娶妻成家,開枝散葉了,住房顯然太擠。

他和父親商量在旁邊新開一家院子。在這個大家庭父親和他有著絕對的權利。昨天晚上他在家庭會議上宣布了修建新房的決定,想不到老四兩口子今天中午就吵了起來,而且還冒犯了父親。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這話劉映國深有感觸。他自解放後的初級社、高級社到現如今的人民公社,一直都是當乾部,大隊書記當了近十年了。村裡麵的家庭矛盾處理了不多不少,豈能不知道自家的情況?

他育有三子兩女,老婆李玉蓮精明能乾,長嫂如母,一直掌管著家庭的財政大權。二弟劉映華兩口子木納老實,乾農活是一把好手,育有三子一女,三弟劉映民在公社中學當老師,弟媳曾玉萍是個話不多的勤快人,育有二子一女,老四劉老滿兩口子都精明能乾,老四當生產隊長,弟媳譚蘭香是村裡小學的民辦教師,可惜的是隻育有一雙兒女,因她的身體原因未能再孕。

說起來劉映國他這一房人口最多。大兒子劉得文年近三十,當兵十年,如今在部隊已乾到副營,三年前已在部隊結婚成家,兒媳是城裡的工人,去年才生了個大胖小子。這段時間放在家裡斷奶,一大家子寶貝得不得了。這個兒子這輩子算是已離開了杏花村,偶爾回來一趟也是匆匆過客。大女兒出嫁三年了,兒女成雙,眼下二兒子劉得武也定了親,打算明年迎娶進門。二弟家大侄子得榮也定了親,眼看著小的們雨後春筍般一個接一個的快得很,這樣一來,老院子顯然不夠住,必須得提前開新院子了。

表麵上看起來,他們一大家子兄弟四個幾十年沒有分家,和和氣氣,在鄉裡堪稱楷模,暗地鍋碗瓢盆也免不了有相碰相撞,隻是懾於祖父和父親的餘威以及自己的強勢,勉強壓製著不會鬨騰張揚罷了。

他清楚根源還是在於分家。解放後像他們家這樣四世同堂五世同堂而未分家的在方圓幾十裡絕無僅有。大家其實都有過分家的念頭。這麼一大家子在一起,人多力量大,熱鬨和氣,什麼事都難不住不假,可也有弊端。那就是有拘束,不方便不自由。

譬如四弟兩口子,隻有一子一女。如果分家,老宅子按四份分開他們足夠住用了,當然不願意花錢費力的再辛辛苦苦修屋建房了。

他和父親曾有過交流,是否考慮分家?但父親不肯,說是有高堂健在,在他閉眼之前,誰敢提分家直接就掃地出門,斷絕父子關係。他和老父死後眼不見為淨,隨他們兄弟怎麼散都行。父親現今七十多歲了,身體還沒祖父好,他們兄弟誰也不敢去觸黴頭再提。

晚飯父親沒有起床吃飯,裝好端過去他扭過頭去看都不看。祖父聽不見,但看得見,坐在父親床頭抽了一袋悶煙一句話未說進裡間歇息去了。劉映國兄弟四人坐在床邊好久都未吭聲。大媳婦李玉蓮抱著一歲多的小孫子進屋說道:

”爺老子您是摔傷了還是病了?這不吃不喝的怎麼行?得貴,你去叫凡金過來幫你爹爹看看,隨便叫他帶二支葡萄糖過來。“

老二家的劉得貴在外屋響亮的應著,老爺子劉勝堂轉過頭高聲阻止孫子去叫醫生。隨後掃了一眼床前垂頭喪氣的四個兒子,歎了一口長氣道:

”你們都走吧,我莫事,隻是口莫味,不想吃東西。讓我好好睡一晚,明天就好了。還有映國你趕緊把宅基地落實好,儘快動工,告訴你們,不見新房落成,我這雙眼睛是閉不上的。“

注1:”遷江西填湖南“傳說是指朱元璋南京稱帝後為報複湖南人對陳友諒的支持,下令”血洗湖南“,屠城三日,至使湖南境內十室九空。為了填充湖南人口,下令從江西遷移人口入湘。現今湖南許多家族族譜上均記載著先祖乃元未明初自江西遷入。此說法在湖南各處流傳頗廣,但史書上並無記載。但有一點卻是事實:朱元璋和陳友諒爭戰多年,受此影響.湖南人口銳減,確實十室九空,百裡無人,原土著居民散亡,田土荒蕪。據史料記載,湘潭縣元時有人口十萬之眾,明初時僅剩下二萬多,還有衡陽的常寧縣,早在宋代祟寧五年(1106年)在冊人口有99031人,到明永樂十年(1412年)時,連屯兵戶在內,僅有人口5887人。明初時大量江西人遷入湖南也是事實。

注2:“五好家庭“起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由全國婦聯倡導並發起的”爭創五好家庭“活動,內容為:尊老愛幼、男女年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團結鄰裡。

關閉